探訪“山東最美麥收” 喜看秸稈變廢為寶
新華社客戶端濟南6月10日電(記者徐速繪)近年來在山東省鄆城縣,每當麥收的時候,經常能看見一望無垠的麥田收割完成后,留下一個個圓柱形的秸稈捆垛,在麥田里有規律地排列著。這樣的麥收場面被拍攝并傳播到網上后,不少網友紛紛贊嘆為“山東最美麥收”。
在鄆城縣唐廟鎮,小麥秸稈被打捆回收。
在鄆城縣唐廟鎮張莊村,收割后的麥田里,摟草機和秸稈打捆機在田間來回穿梭,金黃色的秸稈被打捆成直徑1.2米、高1.3米,重達200公斤的圓柱體。這些圓柱體整齊地排列在地里等待裝車清運。
張莊村的種糧大戶張永志告訴記者說:“以前每年處理小麥秸稈是件煩人的事,小麥秸稈不能每年都全部粉碎還田,否則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接下來的夏種,多出來的秸稈滯留在麥田里還有火災的隱患,為了清理小麥秸稈,每畝地得投入30元的開支。現在秸稈都被打捆帶走,不收我一分錢,我這是300多畝地,就省下了快一萬塊錢。”
在鄆城縣唐廟鎮,小麥秸稈被打捆回收。
鄆城縣唐廟鎮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主要承擔了唐廟鎮6.4萬畝小麥的秸稈回收工作。麥收開始后,一輛輛滿載著秸稈捆垛的卡車過磅后駛入為農服務中心的堆草場,兩輛鏟車在忙著卸下秸稈捆垛并堆放整齊。在堆草場旁邊是一間秸稈加工車間,回收來的小麥秸稈在這里經過粉碎、除塵、揉撕、打包等環節,被加工成每個約30公斤的飼料包。為農服務中心經理李顯說:“我們加工生產的小麥秸稈飼料包主要銷售給黃牛養殖大戶,因為質量高價格低非常暢銷,通過小麥秸稈回收利用,實現了種糧戶、為農服務中心、養殖戶三方共贏。”
在鄆城縣唐廟鎮,小麥秸稈被打捆回收。
據了解,鄆城縣小麥播種面積145.7萬畝,用機械化方式實現小麥秸稈打捆回收的麥田有20萬畝,可回收小麥秸稈達4萬噸,目前該縣正在積極探索生物質能源發電、工藝品加工等多種小麥秸稈利用途徑,讓小麥秸稈進一步變廢為寶,助力農民增收致富。(完)
- 膠州灣又現海星大軍!記者跟船探訪,20分鐘拉上400斤,現場圖片視頻來了→
- 八〇一隊組織開展向“齊魯最美職工”白曉卉同志學習活動
- 【視頻】記者探訪:“眼鏡俠”考后扎堆摘“鏡”,聽專家講講近視手術“加減法”
- 人文、詩意、自由|走進最美河間詩經高級中學
- 三增長!濰坊22天麥收工作全面告捷
- 半島V視|進度條加載中,首柱吊裝成功!探訪銀川路-海爾路立交橋項目新進展
- 人文青島|千里齊長城,前世與今生——探訪青島齊長城遺跡,尋蹤歷史往事,探索保護與融合
- 盛夏季節穿棉衣棉褲!記者探訪制冰廠,感受40℃溫差下的“冰火兩重天”
- 打造最美登高觀景線!青島面向國際征集“兩山”策劃方案 提升文化“氛圍感”成亮點
- 濰坊市生態環境局發布 《秸稈禁燒倡議書》 全市禁止焚燒秸稈